早上出门买豆浆,老板递过杯子时多问了句“穿秋裤没?”,指尖碰到杯壁的热度,忽然想起手机日历上的提醒——北京时间10月23日6时15分,我们要迎来秋天最后一个节气:霜降。这股凉意在河南的山里、城里,早已经揉成了最浓的秋景。

文章插图

禹州市鸠山镇天垌村的山顶,这两天成了“红枫的海洋”。秋霜像蘸了朱砂的笔,把枫树、黄栌树的叶子一笔笔涂红,风一吹,叶子簌簌落下来,铺在石阶上像条红地毯。上周末去拍素材,有游客举着无人机往山顶飞,镜头里的红枫连成片,连远处的山尖都染成了淡红色——原来秋天把所有的热情都攒到才敢这么痛快地泼出来。

文章插图

焦作市南太行的红枫也不遑多让。10月中旬开始,山上的叶子从浅黄转深红,沿着山脊铺过去,像给太行山系了条红丝带。当地村民说,“霜降前的枫叶绿中带红,霜降后的枫红叶脉里都带着甜”——可不是吗?连路过的风都裹着枫叶的清苦香,吸一口,满是秋的滋味。

文章插图

比红叶更“甜”的是枝头的柿子。等柿树叶落得差不多了,枝头上的柿子就露了脸,红得像小灯笼,有的挂在树顶,有的垂在枝桠边,连麻雀都忍不住停在枝头啄两口。老人们说“霜打柿子赛蜜糖”,这是刻在节气里的智慧——经过霜的淬炼,柿子里的淀粉转成糖,咬一口软乎乎的,甜得能把晨雾都化掉。

文章插图

红叶红得热闹,菊花却开得清雅。开封翰园碑林的菊展已经摆了快半个月,金黄的“金背大红”堆成山,雪白的“玉壶春”绕着碑亭转,连廊下的垂丝菊像瀑布一样垂下来。10月19日去看,有穿汉服的姑娘蹲在菊丛边,发梢沾着菊瓣;有老人举着放大镜数菊瓣,嘴里念叨“这菊跟我50年前见的一模一样”——原来霜降的菊花,从来都是秋天最懂人心的温柔。

文章插图

其实霜降哪是秋天的“休止符”?不过是大自然换了种表达:昆虫躲进泥土,是在攒春的力气;飞鸟蛰伏,是在等冬的风;树叶落进土里,要变成明年的养分。就像我以前做记者时,在重庆农村采访,老农民说“秋藏冬养,春生夏长”——所有的结束,都是下一段开始的序章。

文章插图

刚才刷朋友圈,看到河南的朋友发了张红叶照,配文“霜降的叶,是秋天的情书”。我对着屏幕笑了笑,窗外的风裹着桂香飘进来——原来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,不是凉,是暖;不是结束,是沉淀。那些红透的叶、甜透的柿、开透的菊,都是秋天给我们的礼物:把一年的奔波,都熬成了能捧在手里的甜。

文章插图

下班时再路过豆浆店,老板喊我“明天来喝姜茶”。我摸着口袋里的柿子——是早上在小区门口买的,红得透亮——忽然想起古人说的“好柿成霜,喜从天降”。原来最动人的祝福,从来都不是华丽的话,是秋天最后一口甜,是风里的菊香,是红透的叶,是所有藏在霜里的,对生活的热望。

文章插图

风又吹过来,我把柿子揣紧了点。霜降来了,秋天的最后一页,我们慢慢翻。

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