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在小区便利店买豆浆,收银台的阿姨举着货架上的小红瓶叹气:“昨天进货还剩半箱,以前放学点小孩挤着买,现在年轻人看都不看。”我盯着那排养乐多——红得发亮的包装还是二十年前的样子,可玻璃门倒映里的自己,早不是攥着五块钱跑三条街的小学生了。

这份“不香了”的感慨,最近变成了更实在的动作:10月20日养乐多官宣,要关停广州第一工厂。算上去年12月关掉的上海工厂,一年里两家在华工厂接连“下线”。广州的厂子是2002年建的,比很多00后都大,负责人说“设备老化得厉害,合并成两个工厂能省点成本”,可明眼人都懂——如果销量还像2019年那样日均760万瓶,谁会舍得关厂?

曾经的养乐多,是多少人的“肠道急救包”。2003年刚进上海时,广告里“一百亿活菌帮肠道做运动”的口号,把家长们唬得一愣一愣的,我妈每周都要囤一箱,说“比喝汽水健康”。到2019年,全国日销量冲到近800万瓶,小红瓶几乎成了“健康饮料”的代名词。可从2022年开始,数字往下掉得厉害:2022年625万瓶,2023年480万,2024年只剩443万——三年时间,丢了三分之一的销量。

为什么突然没人爱喝了?楼下健身房的教练说“现在谁还信益生菌万能啊,我学员里十个有八个知道,常温益生菌到肠道早死光了”;常买西梅汁的同事补了句“想通肠胃不如喝西梅汁,养乐多糖分比可乐还高,喝一瓶等于吃两块方糖”;连我那爱怀旧的舅舅都摇着头说“上次买了低糖版,跟喝稀释的糖水似的,没那味儿了”。

更要命的是,替代产品堵死了退路。低温酸奶越做越浓稠,西梅汁贴着“天然通便”的标签,连气泡水都加了膳食纤维——年轻人的“健康需求”,早从“喝瓶养乐多”变成了“看配料表选产品”。马上赢的数据很直白:2022-2024年,乳酸菌饮料的市占率掉了2个百分点,均价也从每百毫升3.2元降到2.8元,连养乐多这种“一哥”都扛不住份额下滑。

养乐多不是没挣扎过。2023年推出低糖版,今年又加了蜜桃、青提味,可反应平平——有人说“低糖的没灵魂”,有人嫌“新口味像加了香精的糖水”。关厂算是狠招:把上海的产能转到无锡、天津,广州的合并到佛山,能省出不少运营成本,可销量的缺口,不是靠“省”能补上的。

好在今年一季度总算有点起色,日均销量383万瓶,同比涨了3.9%。可比起2019年的597万,还差着一大截。就像小区里开了二十年杂货店的老张说的:“养乐多不是不好,是年轻人变了——以前他们信‘喝了能治便秘’,现在信‘配料表第一位是水才健康’;以前他们要‘方便携带’,现在要‘低卡低糖’。”

傍晚回家路过小学门口,一群小孩举着奶茶说说笑笑,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:攥着养乐多跑过巷口的梧桐树,瓶身的凉意透过掌心,连打嗝都是酸甜的。现在的小孩,手里的杯子换成了果茶、气泡水,养乐多还在货架上,可属于它的“小孩时代”,早过去了。

其实养乐多的困境,何尝不是很多老牌快消品的缩影?靠一个概念吃遍天下的日子,早随着消费者的“认知升级”结束了。当年轻人从“听广告”变成“查成分表”,从“求安心”变成“求新鲜”,不变的品牌,只能变成“回忆里的味道”。

便利店的阿姨把养乐多往货架里面挪了挪,腾出位置摆新到的零糖气泡水。玻璃门里的小红瓶依然红得耀眼,可门外的风,已经吹过了二十个夏天。那个攥着它跑回家的小孩长大了,养乐多,能追上长大的我们吗?

文章插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