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那天我和朋友在西山游步道爬山,突然窜出三四只猴子,离我不到一米远,小猴子还蹦蹦跳跳往我身边凑,我吓得僵在那不敢动,就怕它们扑过来。”想起上个月的遭遇,杭州市民郑女士至今说起还忍不住皱眉头。最近一段时间,湘湖景区的“野生邻居”有点“闹”——原本栖息在山林里的猴群频繁“下山”,不仅在游步道上“遛弯”,甚至跑到车道上“占道”,让不少来玩的市民游客都捏了把汗。

作为杭州有名的“生态宝地”,湘湖的好环境本来是优势——这些年植被越养越密,慢慢成了野生猴群的“安乐窝”。可没想到,猴群的“活动范围”越扩越大:有车主反映,上周路过先照寺附近时,十来只猴子大摇大摆占着窄窄的景区道路,自己只能慢慢挪车,生怕惊到它们;还有游客在湖边拍荷花,突然一只猴子跳到栏杆上盯着她的背包,吓得她赶紧把装着零食的袋子往怀里塞,“手都是抖的”。好好的生态景观,咋成了“惊魂现场”?

其实,湘湖的困惑不是个例。早几年峨眉山的“猴霸”就出了名,游客要举着“防猴棍”走路,景区还得配专职“猴管”巡逻;海南万宁曾发生过猴子拖拽婴儿的事,最后只能把涉事猴子送进动物园;贵州黔灵山的“强盗猴”更“横”,抢零食、扯衣角是常事,游客都得把包抱在胸前。这些案例翻出来看,核心就一个问题:当野生动物的“家”和人类的“活动区”重叠,怎么平衡“保护动物”和“保障安全”?

带着市民的疑问,我联系了湘湖管委会和萧山区农业农村局。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倒也实在:“山里的猴子存在好多年了,我们也接到过不少投诉,但‘日常管猴子’这事,目前没明确哪个部门接。”他解释,要是有人伤害猴子,归森林警察管;猴子需要救助,找农业农村部门,但平时猴子“逛大街”该谁管?暂时没定论。不过为了安全,管委会已经在山体周边立了不少警示牌,提醒大家“别凑上去拍照,别投喂”。

萧山区农业农村局的回应则点出了“应急难”:“野生动物本来就机灵,等我们接到报警赶过去,猴子往往已经跑没影了。”工作人员说,他们一直和街道、景区联动,收到消息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,但“临时性”的问题确实棘手——总不能天天守在山里盯着猴子。不过有个提醒得说在前头:遇到猴子别慌,别投喂、别挑逗、别驱赶,保持两三米距离最稳妥,真有危险赶紧打110。

湘湖的猴群“下山”,说到底是生态向好的“副产品”——可“好生态”得配上“巧管理”,不然好事也能变烦心事。就像郑女士说的:“我们喜欢湘湖的绿,但也希望能安心走步道、放心开车。”如何让猴子有“栖息地”,也让人类有“安全感”?这道“人猴共处”的考题,或许得靠更细的管理、更巧的方法,慢慢解。

最后也想跟大家提个醒:要是去湘湖玩,碰到猴子别好奇凑上去——它们毕竟是野生动物,保持点距离,既是保护自己,也是保护这些“野生邻居”。

杭州湘湖有猴群“下山”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