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,路透社记者的问题像一根细针,扎进了在场所有人的神经——“新任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表示将提高防卫开支,这对中日关系有何影响?”郭嘉昆发言人的回答没有绕任何弯子,直接把话题拉回了最不该被遗忘的原点:“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,让它的军事动向从来都不是‘自家事’。”

其实最近几年,日本的安保动作早就在周边国家的“关注列表”里:逐年攀升的防卫预算、悄悄放宽的武器出口限制、越走越远的安保政策调整……这些变化堆在一起,别说中国,连韩国、菲律宾都在问:“日本到底想干什么?”

网上的讨论里,不同人的声音撞在一起:重庆那位经历过抗战的张爷爷,翻出珍藏的旧军衣说“当年日军进村时,我躲在草堆里三天没敢出声,现在听到‘提防卫费’就腿软”;上海的职场人小李转发新闻时留言“防卫是主权,但能不能先解释清楚‘防卫’的边界?”;北京的大学生小周则在朋友圈写“和平不是靠堆武器堆出来的,是靠对历史的敬畏”——这些朴素的话,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的真实感受。

郭嘉昆发言人提到的“强烈质疑”,从来不是空穴来风。质疑的不是日本“要保护自己”的需求,是它对历史的“选择性遗忘”:一边说“要和平”,一边参拜靖国神社;一边谈“友好”,一边修改历史教科书;现在还要提防卫费,这让邻居怎么安心?

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,我上周去南京大纪念馆,看到墙上刻着的遇难者名字,听到讲解员说“当年的孩子,比现在的初中生还小”,突然就懂了中方回应里的“揪心”——我们怕的不是日本“变强”,是它忘了自己曾经“怎么强”的。

高市早苗新政府要是真的想改善中日关系,与其急着买战机、涨预算,不如先做件最该做的事:去广岛的和平公园鞠个躬,去南京的纪念馆献束花,对着历史说一句“我错了”。因为一个不敢直面过去的国家,再高的防卫开支,也挡不住历史的警钟。

中方的话,是提醒,更是警告:历史的账,从来都算得清;和平的路,只有回头看,才能走得稳。那些被战火吞噬的生命、被摧毁的家庭,从来都不是“过去时”——它们是刻在民族骨血里的提醒:战争的代价,谁都付不起;历史的教训,谁都忘不得。

中方回应高市早苗称将提高防卫开支